山有义 海有情 人有志
我的生活里只有大山和黄土
其实人生和溪水一样
只有汇成大河
奋力地把山劈开
把土划破
才有希望奔向大海
——《山海情》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山木诗词》有云:“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看完电视剧的大结局,才明白“山海情”的意蕴。

1.山代表宁夏,海代表福建。福建临海,宁夏有山,和宁夏,山海相依,闽宁对口,才能把昔日的干沙滩,变成真正的金沙滩。
 
2.建设不易,山海可鉴。闽宁镇的建设,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也像一条难以横跨的大海,但是在宁夏人和福建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
 
3.山海情深,恋恋不舍。福建和宁夏对口帮扶、东西共进,他们在彼此的土地上留下了身影,也留下了深情,成就了彼此的第二故乡。

《山海情》之所以让大家感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做到了生活提炼、精神提纯,既能脚下有泥,还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处处讲述着平凡人的家国情怀。

守望相助的感动与温情
 

 
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从“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
到多种产业百花齐放
“闽宁模式”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
20余年,闽宁村升级为闽宁镇
福建、宁夏两省守望相助对口扶贫
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
 

剧中敢与天斗与地斗的马德福、白麦苗、水花等朴实人物,有着勤劳、苦干的韧劲。此外,《山海情》剧中对宁夏人的质朴、踏实、单纯、热血的性格的展现,也给全国人民送去了一份名片。

宁夏枸杞别样红

天下黄河富宁宁夏,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滋润了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孕育出红宝石般的红果果——枸杞。

宁夏是枸杞原产地,栽培枸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枸杞是宁夏的地域符号和红色名片。宁夏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质好,是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2004年05月18日,宁夏枸杞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宁夏枸杞从农户种植、采摘、生产包装等全部实现了生态、绿色、安全化管理,被列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其核心产区中宁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近7000公顷,GAP认证、有机认证面积分别达2500多公顷、165公顷。不断为全国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优质枸杞及枸杞产品。

红色的枸杞,红火的生活,红彤彤的前景。勤劳朴实的宁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了一茬又一茬红果果。他们利用这些特色优势资源,创造幸福生活。

“朴直宽和”的精神传承

宁夏人对枸杞的情怀,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热衷于枸杞产业的那股子韧劲。从枸杞品种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枸杞产业链的发展,为不断创造更多价值奔赴在枸杞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人们也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山海情》剧中,人们仍然没有忘记守住本分和初心。他们坚持不用硫磺熏枸杞,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正是一份坚定和善良,守住了枸杞的那片红。而现实中,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其实也经历了坎坷与曲折,富足和风光。
 
▲山海情剧情片段▲

20世纪90年代末,枸杞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宁夏枸杞生产也陷入低潮期。当时的宁夏枸杞,根本不能称之为产业,全都是小家小户粗放式的种植加工,枸杞品种单一、加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质量良莠不齐。那时候,人们种枸杞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赔钱。“致富果”一度沦为“伤心果”,挖树毁园之风席卷宁夏。
 

为了要摆脱困境,必须推动良种培育,提升产品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用科技助力宁夏枸杞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2009年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前约40年,宁夏只有“宁杞1号”这一个良种。为改变枸杞品种单一的现状,宁夏农林科学院牵头,组建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国家枸杞工程中心、国家枸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研发平台从事枸杞研究。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先后选育出“宁杞5号” “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近50多个枸杞新品种(系)。


在枸杞产品深加工方面,宁夏的枸杞行业百花齐放,各大枸杞产业公司纷纷走访专家、引进人才、建设科研车间,将枸杞从植株到果实研究了一遍又一遍,研制成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枸杞酒、枸杞油胶丸、枸杞原浆等新产品不断研发出炉,增加了枸杞的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宁夏枸杞的产业链条。这其中,从茨农到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他们始终承载着枸杞产业的梦想,用小小的枸杞创造出了一条链接农民、产业和消费者的幸福大道。


山有义,海有情,人有志。不论是《山海情》中的平凡人,还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不断奋进的开拓者、创新者,都让我们看到了为建设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人们身上所具备的“朴(朴实)  直(直爽)  宽(宽厚)  和(平和)”的品质,隽永而美好。